三山行蹟[一][二]

三山行蹟[一][]
 
三山:陽明山、光明山、石碇大崙山
(圖)曉雲法師

       
《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曉雲法師返台定居三十餘載,跡歷三山,其所念茲在茲者,總不外乎作育英才一事,此三山歲月皆為文化、藝術教育而奉獻心力。民國五十六年應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禮聘自港來台,五十九年於永明寺內創辦蓮華學佛園,六十八年開辦華梵佛學研究所,日後無論發展任何一項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皆以蓮華學佛園師生為人力資源來推動,而華梵佛研究所學生也多是蓮園畢業生,所以蓮華學佛園是法師發展佛教事業的根基,七十九年創立的華梵工學院(今華梵大學)亦與此二者相輔相成,皆法師願力所促成。六十八年至八十三年間,華梵佛學研究所皆以陽明山及光明山為講課及一切活動之所址,於八十一年搬遷,至八十三年全部遷移至現今華梵大學所在之石碇大崙山。
 
一、任教文化學院兼任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民國五十二年,法師回國觀光,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因曾閱讀環宇周行的文字介 紹,乃邀約法師商討在華岡設立國際佛教文化院的初步構想,同年冬天聘法師為院長,並邀約來台直接商討興辦事宜,法師在港事務繁忙,一直無法受聘,五十五年 香港暴亂,法師回台養痾,稍癒後小住華岡「法美園」休養,張創辦人前往探訪,並聘為哲學、藝術兩研究所之教授,第二天設午齋時,並頒贈中華學術院哲士榮 銜;五十六年開始講授「佛教藝術」及「佛教哲學」兩門課程,並在浴佛節當天,成立中華學術院佛教文化研究所,聘法師擔任所長一職。先後任教十七年,因深得 該大學張故創辦人優遇,故第二年後,即聘為華岡終身教授。佛教文化研究所在法師的辛勤耕耘下,成就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有幾項出色的文藝活動,如書畫展、 文物展等,而最令人注意的,莫過於清涼藝展,每次展出,國內各文教宣傳機構,都以最高榮譽稱揚鼓勵。禪行活動方面,除每年於浴佛節舉辦晚會之外,尚舉行 「禪七」,首開佛教史上「禪七」在大學院校中舉辦之先河;每星期一次靜坐,使同學藉各種禪行活動,體認佛教真正精神。法師亦重視佛教研究所的出版工作,自 民國六十一年起不斷出版了佛教文化學報、二十年來佛教經書索引、佛教藝術(圖片)、般若禪等。
 
         法師在藝術研究所講授「佛教藝術」,此課程在教育史、佛教史上都屬創舉,法師說這是張創辦人的深知遠見,法師授課儘量在佛教藝術精神和創作的意義上發揮, 例如「佛教藝術之思源」、「儒佛思想相彰所形成中國佛教藝術之偉大創作」、「高僧行狀與佛教藝術之發展」、「禪師禪詩」及「禪畫禪話的研究」等,法師希望 在學生之中,培養出「我手無兵刃,筆鋒當箭矢」的藝術評論家,用以為世界藝術、中國藝術及當代藝術,融合儒佛思想,努力開闢出一條康莊大道。法師另外在哲 學研究所開了一門「佛教哲學」的課程,她著重「般若思想」、「空宗與義學」、「禪教并宏」、「教觀並重」及「淨化與悲智」,希望佛學研究,不只是知識上的 啟示,而且要求在心靈上的明悟,使青年具有光明磊落的一面,並了解中華文化與東方文化,以期對復興中華文化有所助益。法師並指導研究生有關佛學及藝術的碩 士論文,經法師親自指導,而獲得學位者多達十二人。
 
二、致力國際佛教文化學術交流活動

        
法師所領導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學術活動方面,舉辦過一系列專題講座,由法師本人主講,或另邀佛學專家、學者作專題演講;同時亦注重學術交流,不僅在國 內,並和國際佛教組織保持聯繫,世界各國佛教團體及法師、學者到校訪問者甚多,有來自美、歐、澳、亞幾十個國家,法師也曾應邀出席六次國際會議。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第一屆佛學會議在陽明山莊舉行,發表二篇論文〈禪畫〉及〈般若禪〉。五十八年出席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姑廳隆重舉行的「第九屆世界佛教友誼會」,由泰國頻披公主主持。十一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錫蘭可倫坡出席「世界佛教藝術專家會議」。
 
         民國六十年出席澳洲坎培拉大學召開之第二十八屆東方學者會議,發表論文〈佛教文化之基本要素〉。六十一年華岡大恩館九樓佛教文化研究所新址落成。六十三年 創清涼藝展紀念佛誕,首屆展出於台灣省立博物館,開現代佛教藝術創作之新頁,展出內容有禪畫、清涼現代經變圖。六十五年應邀出席韓國漢城 東國大學主辦之「世界佛教學術會議」。六十七年應邀出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並發表論文〈般若思想與中國禪〉,會後赴美、加、德、荷、比 利時等國訪問演講。首屆海外清涼藝展亦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文淵閣及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華協會展出。六十八年清涼藝展於德國西柏林沙洛登堡巿政大廈展出。六十九 年六月應邀出席美國夏威夷大學舉辦「東西宗教交流會議」,發表論文〈現代佛教精神及其風範〉;八月出席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舉行「第三屆國際佛學會議」暨 「第十四屆世界宗教史學會議」,發表論文〈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
 
         民國七十年應邀出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舉行「第四屆國際佛學會議」;華梵研究所亦舉辦「第一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七十一年出席英國牛津大學赫福學院召開 「第五屆國際佛學會議」,發表論文〈佛陀之自然教育論〉;清涼藝展於美國加州羅斯蓋特博物館展出。七十二年出席「第六屆國際佛學會議」,於日本東京、京都 召開;第十屆清涼藝展五月於台灣省立博物館展出,六月於新竹社教館展出,應邀於青年監獄演講「雨過晴天」,九月於台中圖書館展出。七十二年冬,為籌創佛教 大學於新加坡菩提學校、古晉佛教居士林舉行義展。七十四年應邀出席在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聖道明尼哥修道院召開之「第七屆國際佛學會議」。七十五年應邀出席由 中華民國漢學研究資料中心主辦、國立中央圖書館及中國文化大學敦煌學會協辦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七十六年出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舉行「第八屆國際佛學 會議」。七十七年五月於台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佛教文物特展與曉雲山人五九畫齡回顧展;清涼藝展亦於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台灣文物館展出。七十八年接受美國佛學研 究會委辦第九屆「國際佛學會議」,假中央圖書館召開,計有四十餘國學者、教授出席,發表論文六十四篇。
三、創辦蓮華學佛園並擔任導師

       
 任教華岡初期,修慈師屢次求為佛教辦學院,經多方考量,於民國五十九年承永明 寺住持信定法師成就,創辦蓮華學佛園並擔任導師,培植有心僧才,續佛慧命;其實來台任教文大之初,已有興辦學佛園的構想,她曾回憶道:「華岡青年有如大海 揚波、流水波波新,只因如此,才見華岡之雄姿;可是一所只是分利而不生利之研究機構,思人才之羅致,使其能有固定之願力貢獻研究所,談何容易!」
 
         所以當時接納梁寒操先生之提議,以香港曾領導十餘年之雲門學園方式,即聯合各大專學生及佛門弟子,假永明寺成立台灣雲門學園,從而協助與永明寺聯同設辦蓮 華學佛園,自是即獲蓮園師生竭力相助,得以推動一連串教育文化事業。蓮園旨在培養學佛者的宗教情操,三十多年來(創辦已十一屆,一屆三年)從未對外廣告招 生,皆是聞風而至,為修學佛法的年輕女眾,甚至有不少從星、馬、緬甸、香港,不遠千里而來求學者;蓮園培養學生不只佛學研究,而且更要瞭解行潛佛陀精神, 所持原則,不論施教或受教,對佛法的潛能,尤其生活行為,皆能不為時代失當風氣所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