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屆清涼藝展 「禪」—紀念 曉雲導師畫藝與道風回顧展


清涼藝展乃行政院文化獎得主暨華梵大學創辦人 曉雲導師於1974年首創,每年舉行迄今,旨在以佛教藝術創作紀念釋迦牟尼佛陀聖誕,闡揚「清涼消熱惱,人間成淨土;文字般若妙法音,藝術三昧淨婆娑」之佛教文化藝術;寓佛教思想於藝術創作,使人於觀賞之餘,獲得具有教育內涵與人生意義之啟示。 自2004年 曉雲導師圓寂以來,於紀念佛誕同時,亦紀念 曉雲導師畫藝與道風,特將其遺留書畫作系統分類,每年清涼藝展以一主題方式呈現,本屆(39)清涼藝展係由曉雲法師研究學會、華梵佛學研究所主辦;華梵大學佛教學系、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協辦,以「禪」為專題,內容概分「禪師」、「禪意」與「禪畫」三大類,展出 曉雲導師書畫真跡五十餘幅,假國立中正紀念堂三樓志清廳舉行,展期自2013年5月17日(週五)至5月28日(週二),展場由中華花藝協會李麗淑老師配合展出主題精心設計與佈置。

 圖-1    
大合照 (6)
 圖-2 
大合照 (1)
圖-3

5月16日(週四)開幕前一天《人間福報》宗教版,即以「曉雲法師禪畫轉熱惱為清涼」為標題,大幅介紹此次清涼藝展內容。

浴佛典禮 (1)
圖-4

5月17日(週五)上午10:30,首先舉行浴佛典禮,由華梵大學佛學系僧眾約三十名引領,儀式莊嚴肅穆,與會大眾在〈浴佛偈〉唱頌聲中,以香湯灌佛的同時,也清淨自己的心靈,參與大眾莫不充滿法喜。



開幕 (28)
開幕 (31)
開幕 (151)
 圖-8

下午13:30舉行開幕典禮,主持人展出委員會主任委員釋仁朗法師首先致歡迎詞,然後介紹與會貴賓,其中有特地遠從香港邀請前來的嶺南畫派高劍父宗師傳人黎明教授賢伉儷,黎教授與創辦人 曉雲導師同為高劍父宗師門下習畫之得意弟子;早年曾隨侍 曉雲導師的楊少寬居士(圖-10)也一同前來與會,

開幕 (148)
圖-9

開幕 (159)
圖-10

國內貴賓則包括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明空法師(圖-11)、華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仁華法師、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仁惟法師、慧炬機構莊南田董事長,

開幕 (157)
 圖-11

以及正在華梵大學短期講學的國際學者達安伯教授(圖-12)、

開幕 (160)
圖-12

國立臺灣師大前藝術學梁秀中院長(圖-13);華梵大學羅勝益教務長、黃明義學務長、王偉總務長、李仁鐘圖資長等,華梵文教基金會汪百生副執行長率領多位護持委員共襄盛舉。

開幕 (161)
圖-13

隨後播放錄影專輯,曉雲導師於第十八屆冬季禪七擔任主七和尚時的身影,以及佛教文藝講座的錄影片段,使觀赏者得以一睹道人風采,領略藝術堂奧。導師開示參禪者當圖自家消息,空一切法相、空相俱無,乃至見主人翁,希望大家回首不是舊時人。談到禪與文藝的關係,導師認為禪、藝術家、詩人的表現,都是生命在講話,中國藝術、文學與禪相應,境界乃見提昇、境界更加微妙。從導師的殷切開示中,得以窺知其思想,也更能了解「清涼藝展」之歷史與真義。
(圖-14)
開幕 (156)
圖-14

接著由蕭滬音教授率領華梵合唱團獻唱 曉雲導師作詞、李中和教授作曲的〈恩不盡〉、〈海天門〉以及李教授作曲的〈迴向偈〉,增添不少熱烈與歡欣氣氛(圖-17);

佛學系詩歌朗誦 (1)
圖-15

黎明教授也在現場揮毫,展現嶺南派獨特畫風,精湛畫藝引發眾人讚嘆;

黎明先生作畫 (114)
合唱團 (2)
圖-17

最後由華梵大學佛學系同學朗頌 曉雲導師所撰寫的禪詩〈趙州茶〉、〈諦觀〉、〈現前〉、〈念念〉、〈禪味農〉、〈未扣鐘〉、〈大動原歸靜〉等,在禪趣盎然氣氛之中,開幕典禮功德圓滿。(圖-15)


圖-18

展出期間的兩個週六、週日,主辦單位特別禮聘八位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深入探討嶺南畫派創立過程與發展,並詮釋、闡揚 曉雲導師禪行、禪畫與佛教藝術思想。
5月18日(週六)上午,黎明教授演講〈高劍父宗師與嶺南畫派之開創及其發展〉。

開幕 (158)
上圖-黎明教授

高劍父宗師生於1879年,早歲曾就讀黃埔水師學堂,畫風遠宗黃筌、徐崇嗣等,並淵源宋藕堂、夢麗堂之寫生意趣,所作花鳥運筆秀逸,於兩粵獨樹一幟,蔡元培評論其畫風謂:「二十歲以前精習國畫,正也;後遊日本,研究西洋畫學,反也;其後揭著折衷派的新國畫,融合貫通,自成一家。」尚有「革命畫家」稱號,不僅因為他是辛亥革命元老,更因積極成功宣導國畫革新運動,並以畢生實踐證明自己的主張,帶領追隨團隊,以鮮明的民族繪畫筆觸、地方特色、雅俗共賞的面貌,向海外推廣,終於奠定嶺南畫派的歷史地位。
嶺南與上海、京津共為中國三大藝術中心。上海畫派隨著西洋列強建立租界,經濟發展,名家薈萃,為中國現代畫壇承先啟後,光芒四射;嶺南畫派由廣東展延到上海,早在1905年高劍父宗師創刊《時事畫報》,1912年高氏兄弟創「審美書館」,出版《真相畫報》,在上海已經是畫名藉甚;更由於嶺南三傑提倡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獨樹新風而被定名,與胡適、陳獨秀等人所領導的新文學革命浪潮交融,影響中國近代思潮甚鉅。高劍父宗師更與康有為、劉海栗、黃賓虹、徐悲鴻、蘇曼殊等諸大師往來密切,本人亦主持或參與無數次畫展,並曾任教中央大學美術系,從1912至1937年之間,在京滬更與藝術界同道交往,參與國際活動,留下不少傳世傑構,百年來擴展全國以至海外,目前嶺南畫派在海外的傳人,已擴展至第六代、第七代。
5月18日(週六)下午有兩場演講,第一場由華梵大學中文系林素玟教授發表〈曉雲導師禪畫的境與美〉,詮釋曉雲導師禪畫作並歸納為:一、淵源:1.中國文人畫;2.嶺南畫派高劍父大師;3.創新。二、主題:1.憂國憂民;2.恆念眾生;3.禪定觀心;4.實相法空。三、美感:1.簡淡:渲染山水—金碧山水;2.墨戲:文人業餘—宮廷畫師;3.詩意:以詩入畫—不落款、款藏於山石間、落一句;4.留白:虛則能納—全幅構圖。四、畫境:1.畫如其人;2.妙悟自然;3.意在言外;4.藝與道合。


上圖林素玟老師

第二場由華梵大學外文系釋智善教授主講的〈禪師禪詩-詩心湧現的曉雲禪師〉,首先談到 曉雲法師的人格特質,亦即其禪畫中的境界—道情。導師從文學、藝術跳脫至佛教文學,是一種心境的超越;詩心湧現,成為創作的源頭活水,而有等身著作;然後詩心轉淡,道情轉濃,發揮宗教家悲天憫人的淑世情懷。


上圖-釋智善法師

5月19日(週日)上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系蘇佩萱教授演講〈禪‧藝‧審美〉,首先將禪風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徵歸納如下:1.「簡素為美」;2.「殘缺為美」;3.「小巧為美」;4.「非對稱之美」,而指出禪行者心無所執著,即生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並說 曉雲導師書畫創作過程中的審美感受,在在對應著禪思,其著力於生活情境中,創造出處處充滿修行體悟的圖像傳達媒介,與觀賞者進行著對話。詩、書、畫藝術交融,藉著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結合,傳達特定的中國文人藝術美學觀點:藉由不斷創新與跨域,尋求多面向生命歷程中自性的實現。生活中品茗、靜坐、作詩、作畫之情境,皆呈現 曉雲導師融會「儒、釋、道」三家精粹的文人藝術內蘊,其畫藝中對應道家的隱逸美學觀,也有佛家的禪觀;然而雅好詩詞創作、書畫藝術也正展現出儒家風雅。


上圖-蘇佩萱教授

5月19日(週日)下午,第一場由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陳清香教授演講〈從曉雲法師大海十相圖談起〉,先談到 曉師的佛門、畫藝師承,再論及其畫題與畫境均離不開「禪」,屬於《華嚴經》題材的「大海十相」圖算是比較特殊的例子。大海十相對應於菩薩十地的行相,以此十種德相比喻十地菩薩,修行而得入於佛之智海。接著,針對「大海十相圖」探討 曉雲法師的藝術風格,首先對照宋元禪畫的主要題材與畫師,再依日本京都學派久松真一所提禪畫風格七大特色:1.不均齊、2.簡素、3.枯高、4.自然、5.幽玄、6.脫俗7.靜寂。然後針對「大海十相圖」,逐項介紹 曉雲法師的畫題、構圖題材、運筆特色,以及畫中題款等特殊風格。


上圖-陳清香教授

第二場由華梵大學東研所陳娟珠教授發表〈曉雲禪師的禪畫與禪法實踐〉。曉雲法師認為禪是佛心(經教是佛語);佛心應是悲智雙運。真修內明禪行三昧,工夫到時心力健;只在端心凝慮,事理無礙,事忙心不忙,訓練恆持,不退不失,真修內明禪行三昧,工夫到時心力健;累積見工夫,主人翁在。而 曉雲法師洞識生活禪機,發人深思的藝術面貌,正是中國人文之美與宗教情操的一種偉大融合,正足以彰顯二十世紀,當中西思潮互動交融之際,中國哲人維護與發揚中華文化精神的志業,其畫藝精湛,詩意禪情,蘊含人生哲理,向重視文化,深入禪法,結合生活教育,期有助於淨化人心,社會安寧。


上圖-陳娟珠老師

不名所以的筆觸中體會「禪」?就禪的概念而言,真正的禪心出自佛陀拈花微笑之正法眼藏,而現代藝術中,許多畫家所傳達的訊息是否可稱為「禪」,實在值得商榷;文人畫雖意有所指,但各說各話、各有所指。 曉雲導師以般若禪為宗,重視佛禪之源,由禪境生禪畫,而有著作《禪畫∙禪話》;由禪畫悟禪境,而有著作《禪詩∙禪師》,禪行功深,以此提昇精神願力,成就淑世志業。


上圖-釋仁華法師

下午釋仁朗法師演講〈曉雲禪師之禪心‧禪行‧禪畫與禪境〉。謂禪之本意漢譯為「淨慮修」,而中國禪宗所提出則又另具特色,尤重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禪宗此一側重心性之主張下,自然影響中國繪畫風尚,美學的超然境界,即代表禪行頓悟的境界。 曉雲導師常云:「禪心即是妙心;妙心即心中沒有煩惱、纏惑,所以要轉識成智,才得妙明真心顯露。」禪行須有實修內涵與證悟跡象,有關禪修的實踐方面,師父最強調的便是般若禪,尤其常說「般若禪佛心宗」,表示禪修與般若實為一體之兩面,故云「非禪不智,非智不禪」。
此次展出導師畫作包含禪師、禪畫、禪境,探討吾師禪畫,自不能離其禪心、禪行與禪境。綜觀師父禪畫創作,技巧上立基於早年對畫藝之嚮往與專業訓練,再加以人生歷練與佛法及禪行之並重而有所成;其禪畫深具禪思、禪意,且多以山水為題材是其特色,不僅意境優雅、畫面簡潔,更因吾師重視大自然薰陶,提倡環境教育,並以佛陀說法、成道皆在園林、叢林之中,故自佛學乃至一切學問,吾師皆以「師造化」,終歸於「吾心天地天地吾心」之本旨,大自然、天地與吾師之禪心、禪境渾然融為一體。


上圖-釋仁朗法師

5月26日(週日)上午舉行聯合座談。主席仁朗法師(展出委員會主任委員)請演講者就先前演講的內容作精要整理,當作方便閉幕典禮;再請來賓就清涼藝展提供建言,以作為將來舉辦的參考。林素玟教授、智善法師、蘇佩萱教授、仁華法師、仁朗法師依序針對演講內容總結發言,接著。仁朗法師說受導師諄諄教誨多年,後來重新歷練,更覺得獲益良多,師父的教導方式類似宋代書院,平凡中見偉大,其實師父的學習精神,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真可謂禪機得得來,以畫作傳達生命的豐富內涵。仁惟法師說每年清涼藝展時節,對仁朗法師欽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總會想出主題,而且每年更新、從不間斷。我們不及師父的禪心、禪行萬分之一,因為她是乘願再來的般若禪行者,透過畫作來表達禪的境界,所以只要用心體會,清涼藝展自然能達到教化功能。成慧法師(西蓮精舍住持)說來欣賞畫作,感受濃濃法味,還記得導師說過要有「三分藝術細胞」,可見藝術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楊宗漢老師(華梵大學佛教學系講師)說以一字表達觀賞畫作的感想,則應該就是「在」(Being Awareness),因為般若禪主要訴求是「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記得第一屆清涼藝展的主題是「花香與泥土」,正是代表對環境的重視,顯然這是一個新潮而具時代性的活動。智善法師說配合科技時代潮流,應該多吸引年輕人投入觀賞行列。汪百生居士(華梵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說聽到幾位法師的開示很欽佩、很感動,很期待第40屆清涼藝展的到來。李雲娥居士(慧海佛教文化基會董事)說很敬佩仁朗法師,每年都很熱心把導師的禪化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體會出導師「以畫弘法」,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偉大志業。
最後主席仁朗法師總結,並感謝各位對將來展出所提供的寶貴建議,聽大家的建議,感覺須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往後更須要努力深入探討、發掘師父的活水源頭,尤其是藉用科技之力,展現真正的動能,讓我們一起持續努力!希望明年第40屆清涼藝展能有更大的進展,更期望藉由清涼藝展的展出,讓導師的弟子、學生、教職同仁等,凡是與師父結過緣的人,師父的精神都能與他們的生命結合而顯現。


上圖-林素玟老師

上圖-釋仁惟法師
2013-5-26聯合座談-佛學系講師-楊宗和2
上圖-楊宗漢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