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泉出版社簡介



原泉出版社簡介
 
 
 ○  創社緣起: 
 

        
原泉出版社於民國四十五年由曉雲法師創辦於香港,當時法師親自擔任社長,並編寫刊物,內容著重佛教文藝與禪詩、禪畫。民國五十六年曉雲法師應聘來臺,任教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並借用永明寺創辦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故民國六十年原泉出版社亦隨之復社於台北。
         本社以宣揚東方儒佛人文淨化思想、悲智精神為宗旨,期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而至造福世界人類之安寧和樂;出版以佛教文化、藝術、教育及其有關之中國文化著作為主,目前已經榮譽出版曉雲法師「流光集叢書」、佛教珍貴善本以及佛學相關論著多種。

 
 
 
○  原泉雜誌在台復刊緣起
 
 

        《原泉》雜誌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在香港創刊,並發行四十八期,由
曉雲法師自任主編,民國五十六年以香港動亂,法師應聘講學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並主持華岡佛教文化研究所。由於任教大學學府,更思謀求佛教之復興,提高佛教社會地位,必須重振佛教教育、文化,是以於民國五十九年創辦蓮華學佛園培養僧材,又於民國六十九年增設華梵佛學研究所,培軮佛教中堅人才,容文化藝術於佛法之研究,故原泉出版社亦於民國七十年四月一日在台灣註冊,不斷出版佛教經書、佛教文化學術論著及 曉雲法師著作。
         近年園地有關之教預、道務及佛教文藝工作日漸推展,因此對《原泉》雜誌復刊的配合研究發展與嚶鳴友聲,可說逼快美好的園地又在寶島開拓了。許多關懷園地動態的友人,如名音樂家黃友棣教授等,尤其盼望多報導消息,故通訊報導性的「原泉」曾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出刊一期,但當時以同學課業繁忙,未能繼續出刊,後復於民國七十年元月至六月出刊六期,皆由雲門青年分工合作,自任編輯、撰稿、打字、發行等工作,秉承師意以「建教合一、身心並用」,藉工作錘鍊身心,各方來函嘉勉,更有謂:「讀後可助修養心身」云云。
         由於各方期許殷深,故決定為定期刊物,經重新籌劃,正式註冊登記,自本期起為《原泉》雜誌在臺之復刊第一期,宗旨一如往昔─涵蘊儒佛文化之精華而歸趣於般若禪行治心學養之道。

 
 民國七十年十月十五日《原泉》第一期
 
 
 
○  原泉雜誌發刊辭
 
 

        曉雲法師居港期間與學術界人士唐君毅教授等,創辦原泉月刊,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創刊,共發行四十八期,法師自任主編,雜誌內容融匯儒佛思想、自然文化為一爐,當時讀者莫不以手執一卷為樂事,其創刊詞曰:
            夫世間之學,斷煩惱而修悲智,莫尚乎佛;由仁義以行教化,莫尚乎儒。
            而東西哲學之求人生向上者,其道蓋亦多通於儒佛;莫不可相觀而善,宜
            為大心之士所不廢。 至於涵養性靈,厥為藝術。從藝術之陶冶,行見青青
            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丁茲叔季,道喪文敝;社會失相
            生之道,人類有自毀之虞;而欲立人救世,要在先自正其心以正其所學。
            竊謂宗教、教化、藝術之用,反之於身而心安命立,推之於世而族睦邦寧
           ,救時之藥,無逾於此。同仁爰本斯旨,發行月刊,命曰原泉,蓋取健行
            不息、法樂無量之義,翌挹清泉以除熱惱,固其初志耳。嚶其鳴矣,求其
            友聲!所冀當世仁賢。不我遐棄!又豈止同仁之私幸也。
 
原泉月刊社 啟                        
  
 
 ○  基本資料 
 
發行人:釋仁朗
地址:新北市石碇區豐田里華梵路2號
電話:(02)26632102轉1204 
傳真:(02)26631098
郵撥:01035624
E-mail:tsaiag@cc.hfu.edu.tw
流通處:台北市承德路三段230號十樓
電話:25935663
傳真:25930805

   
        

禪畫意境



有朋自遠方來,話清涼        釋仁朗
  美國麥卡勒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國際研究團一行十六位教授,於五月廿七日下午,在國際中心麥克摩那漢(Michael Monahan)主任率領下前來訪問華梵大學,參觀創辦人曉雲法師的禪畫,并作佛學討論。﹙下圖﹚

   
 麥卡勒斯特學院位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巿,全校學生一千八百人,因學校加強全球化的整合學習,故有60%的學生分別到八十多個國家選修必修課程,同時為提昇教職員的全球化多重文化領域視野,邀請國際學者駐校講座,并每兩年組團訪問東歐、南美及亞洲國家,作知性與跨文化之旅,今年行程為訪問台北、南京和上海三個城巿,重點在探討海峽兩岸中國人民對於古代文化的承傳,及其於躍昇的世界洪流中積極參與的成就與挑戰。
 該團來訪華梵之因緣,主要是麥克摩那漢主任曾於去年底隨政大語文中心外籍學生來校聆聽該中心邀請筆者所作的淨土佛教(Pure Land Buddhisn)演講;當時,麥克教授即為華梵優美山林校景所感動,并極希望有機會參觀創辦人的禪畫,故於該校計畫本年訪問團行程時特別作此安排;此次來訪十六位教授的研究專長,分別為宗教研究、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數學、歷史、文學與心理學等不同領域。
 來訪教授們在參觀創辦人的禪畫作品時,對於中國水墨山水畫皆甚表仰慕,并對禪畫所傳達的清淨與高遠意境,以及其中的禪機深表讚歎;除此,文物館陳列的佛菩薩像,也引起學者們對於佛菩薩的化身示現表示不可思議。而在佛學的討論中,學者們對佛學的心識與情緒的認知與安定方法(禪定工夫)最感興趣,其中心理學教授魏德艾(Eric Wiertelak)更表示希望能多了解佛法對心理治療的應用。
 此次為麥卡勒斯特學院教授訪問團介紹創辦人禪畫時,筆者深感禪畫作品確
實是歷久彌新的,每次的觀賞也都會有不同的領悟,故在此對其中的〈一探靜中消息〉、〈空懸明月照高峰〉及〈橋流水不流〉三幅禪畫的內涵體會與讀者分饗。

   
創辦人作品〈一探靜中消息〉
  〈一探靜中消息〉畫中一位坐禪者,居於右邊一片心崖與左上方一隻飛鳥之間;山是靜的,飛鳥卻是動的,而那禪者是動抑或是靜呢?筆者的體會是創辦人藉用禪坐者於靜山與飛鳥之間,即喻其心為「動靜調柔」,能於定中觀照一切心理動態,則「心無妄動為禪」;再更深入「心性本空寂則為定」,故此畫著重在禪定實修的心理狀態。

     
 創辦人作品〈空懸明月照高峰〉
  至於〈空懸明月照高峰〉則是側重在禪定工夫的智慧觀照,禪師多以明月譬喻吾人本性的清涼與光明,只要能心無妄念即如明月無烏雲之遮障,其光自顯,而能如明月懸於高空,自然能清楚觀照一切。

    
 創辦人作品〈橋流水不流〉
  至於〈橋流水不流〉的意境則是在顯示禪者對人事物一切現象界的洞見,「橋流」是以「橋」代表人世間的一切現象無非由因緣和合的有為法所生,由於「緣生」,故也會「緣滅」,此為無常;「水不流」則在提示於無常法中仍有一不變的本體,禪者能看破「無常」與「不變」在本體中之運用,則是「不變隨緣」,也是「隨緣不變」。
 這三幅禪畫正顯示禪行、禪意與禪境的三個層面;創辦人曉雲法師的禪行工夫深厚、意境高遠,對現象與本體獨具洞見,所以其禪畫亦能透露此中面面觀,吾人何其幸運,身處華梵自然景觀、文物館之禪畫寶藏中,就近方便,應當多加珍惜並時時參就。﹙作者為東研所助理教授﹚

願行成就


 
一、讓行為說明一切

       
「你莫要說什麼,就讓你的行為來說明一切!」這是華梵之母曉雲法師經常用來警惕弟子的 一句話。法師中年出家,發願終身不當住持、不蓋廟、不濫收徒眾,一心以弘揚佛陀「覺之教育」為職志,從民國廿二年於香港聖保祿中學初執教鞭,到今日為石碇 大崙山華梵大學創辦人,在跨越一甲子的教育生涯中,曉雲法師始終秉持「一以貫之」與「凡事豫則立」的行事風範,無論遭遇任何險阻挫難,總是銘記恩師倓虛大 師「向上一著」的遺訓,以悲心、願力與「等視無差別」的般若智照,發揮超乎尋常的毅力與行持,一心朝向既定目標昂首奮進。
 
二、世世常行菩薩道

        
曉雲法師認為能度眾生苦,自己又得大智慧,也得到快樂,這就是菩薩的精神;既是菩薩就要有大心、大量、大行、大願,也就是「眾生歡喜我就歡喜;眾生有病我有病」的胸懷。

        
在一次冬季禪七中,法師以主七和尚身份,訓勉蓮園、華研所師生以及信眾:「學佛首重堅 固道心、鍛鍊心力,更要加緊功行,以大無畏的精神,為開拓人生無限光景而層層轉進!」同時提醒大眾,應當效法學習佛陀化度眾生的悲願情懷,切莫忘記「且向 有人行處行」,自動承擔「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道。
 
三、堅定不移的信念

        
曉雲法師曾說:「沒有苦、困,藝術家是創作不出好作品的。」因此華梵大學被法師視為此生中最大手筆的一幅創作;如果以藝 術家創作藝術品的過程來看,創作華梵大學不只是藝術,而且還是非常艱辛的創作,所以曉雲法師說:「在華梵的創作過程中,我所抱持的是不畏一切憂悲困苦與艱 難的工作信念。」
 
         法 師對既定目標的「堅持」有目共睹,而其負責認真的行事態度,更非常人所能企及,她說:「這一生做不完,下一生我還要再來!」足見她是以行動來驗證自己所發 的宏願;並且一旦決定要做的工作,則無論如何艱難也絕不間斷,她常說:「做有意義的事情,要好像放炮仗一樣,不要只是砰的一聲就完了,要繼續不斷的發出 砰、砰、砰的聲音。」法師所抱持的堅定信念,誠為現代人的精神指標。
 
四、藝通乎道道與藝合
 

         集宗教家、藝術家與教育家美譽,獲贈行政院文化獎的曉雲法師,她的志業與思想體系緊密結合,從詩情禪意當中,不難看出她人生宏遠的境界。法師將自己七十年 來繪畫生涯區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畫早期,當時感到「筆不聽自己的話」,畫不出自己的構想,字也寫不好,所以曾經用藤枝在地上練字十多年;第二階段 是二十六歲到三十歲當中四年,因中日戰爭,經粵西、桂林,由黔入川,將中國山水表現於畫中;第三階段為四十歲前後的環宇周行期,赴印度及歐美各國創作,感 到「手已經會聽自己的話了」;四十五歲結束環宇周行後,回到香港正式出家,將多年的宗教情感化為實際行動,開始了第四階段。一面興學,一方面體悟到「自己 已不計較畫得好不好,只覺得是在用畫將意念表達出來而已」。
 
         華梵大學文物館正中央,掛著一幅「雪藏之家」大畫,這是法師未出家前,深入青康藏高原的畫作。據說大吉嶺山頭上的雪,每年只有一天會融化,當時為了等待那 一天的到來,她強忍著零下二十幾度冰冷澈骨的酷寒,耗時數月,才成就了這幅曠世奇作,由此可見,她將堅強的意念,淋漓盡致的展現於畫作之中。
 
五、勇於磨練乃創作之磐石

         曉雲法師的畫名聞世界,她曾遊學印度,所以繪畫風格深受印度泰戈爾大學一些作風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一面;另外,有些畫是當她遊學歐洲時,所攝取的構想而描 寫成的,但最令人仰慕的還是她的禪畫。曉雲法師回顧自己一生的繪畫歷程,她說:「一個人若是真想創作,必須經過一番磨練。」她認為習畫必須讀書,習畫的構 圖,高劍父老師曾告以「十年後方可漸得心手相應」,而法師卻以修禪而得活筆,以旅遊世界各地而助揮毫之膽識,以觀摩博物館珍藏古畫來開拓意境,可見畫藝和 禪心之相通,從晚年法師所作的禪畫,可以看出那是代表著人生旅程,經多層歷練後所登上的高峰。前行政院劉兆玄副院長,在參觀曉雲法師的畫展以後表示,他在 畫中見到了「美、緣份與慈悲」;更進一步地說,曉雲法師的創作孕育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詩情與禪意。
 
         目前最讓她憂心的是,社會亂象與教育的偏差,致使年青人彷彿失去了生命的方向,因此,她興辦教育,一心強調佛理倫常與文化藝術的推動,原因就在於藝術、文化能洗滌人心避免犯罪。

流光集叢書簡介


 
 
  ○  簡介:  
 

      
流光集作者曉雲法師曾說:「回首前塵,那流光掠影的如煙往事,深感馬齒徒增的幻身如夢。」又說:「那夢遊歲 月塵影、依稀可認的雪泥鴻爪,仍隱約記得已歷時五十三載的流光,以及身經三十餘國的文教感受。」因以「流光集」綜名叢書,顯示其著作內涵之豐贍,以及字裡 行間洋溢著的無盡生命消息。
        曉雲法師,融攝詩文、藝術、佛學思想而彰顯於教育,揭櫫「覺之教育」理念,倡行二部並進教育,作育法門龍象無數,民國七十九年創立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所社會 大學─華梵,八十六年榮獲國家行政院文化獎,人格、事功普受肯定。法師「悲心如海復如潮」、「淑世難忘德育荒」,終生創作不歇,實乃緣於對社會、教育、文 化之深層悲願。著作大致區分如下:
 
 
 
  一、佛學類: 
《佛教論文集》
《天台宗論集》
《佛學散論》
《佛學獻詞》
《佛教園地》
《佛教與時代》

《讀晚明諸師遺集》
《妙音妙行》
《觀音圓行》
《羯磨濟度禪戒相彰》

《佛語垂光》(上、下冊) 
《佛禪之源》
《佛教文化與時代》

 
 
  二、教育類:
《覺之教育》
《佛教教育散論》
《佛教教育講話》
《佛學演講集》
《開示錄》
《園林思想》
《拓土者的話》
《華岡緣影錄》
《覺之教育摘錄》

 
  三、藝術類:
《佛教藝術論集》
《佛教藝術講話》
《中國畫話》
《禪畫禪話》
《印度藝術》
《畫藝影塵》
《現代經變圖》

 
  四、文藝類:
《泉聲》
 (共四輯) 
《禪詩禪師》
《禪思》
《禪話》
《清哦集》
《曉風散記》
《語絲》 

 
  五、畫集類:
《曉雲山畫冊》
《曉雲山畫集》(共出三輯) 
《曉雲山人五九畫齡回顧展專輯》
《曉雲山人六四畫齡回顧展專輯》

《曉雲山畫集速寫》

 
  六、歌詞類:
《華梵歌曲集》
《清涼新聲》(共出三輯) 
《終生知己夕陽紅》
《四聖頌》
《淑世幽情》

 
  七、參方旅行類:
《東西南行散記》
《島嶼歲月》
《三山行蹟》
《環宇周行散記》
《環宇周行前後》

《南韓行腳》

 
  八、其他小叢書:
《般若禪佛心宗》
《禪林教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天台止觀如來藏》
《佛教與中國文化》

《山水畫與方外人》
《中印藝術之融匯》
《般若思想在中國之發展》

《般若禪轉識教育論》
《中國佛教畫藝思源》
《經變圖之研究與清涼畫藝》

《現代教育之趣向》 
《靜與淨之自得自在》

YC-B-001~021

代號
書名及提要
訂價
YC-P-001

 

名貴善本滿版金剛經一套四本
(彩色豪華典藏版)
         此滿版金剛經分為四冊,以孝、弟、忠、信編號,在我國似向未見流通,乃清人劉全昌養中堂珍藏之圖書,經中尚有印章多方,可見王族貴冑亦多珍藏此經,滿人學者那志良(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鑑定本經四冊之完成,前後約經二十年。經中每品有祖師像,工筆精緻,表情神態,道貌莊嚴,極為感人;像讚題字清秀,文詞簡潔,皆名家親筆,證明此珍本原就是孤本,堪稱書畫俱佳,圖文並茂之珍貴法寶。
40,000
YC-P-00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本經為姚秦鳩摩羅什共僧叡所譯,凡三十卷,計九十品,即大般若經第二分,旨在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為大乘佛教初期闡說般若空觀之基礎典籍;本套書分為六冊,木雕字體、線裝製作,外加函套,高雅精緻,極富典藏價值。
4,000

YC-P-001~002

代號
書名及提要
訂價
YC-P-001

 

名貴善本滿版金剛經一套四本
(彩色豪華典藏版)
         此滿版金剛經分為四冊,以孝、弟、忠、信編號,在我國似向未見流通,乃清人劉全昌養中堂珍藏之圖書,經中尚有印章多方,可見王族貴冑亦多珍藏此經,滿人學者那志良(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鑑定本經四冊之完成,前後約經二十年。經中每品有祖師像,工筆精緻,表情神態,道貌莊嚴,極為感人;像讚題字清秀,文詞簡潔,皆名家親筆,證明此珍本原就是孤本,堪稱書畫俱佳,圖文並茂之珍貴法寶。
40,000
YC-P-00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本經為姚秦鳩摩羅什共僧叡所譯,凡三十卷,計九十品,即大般若經第二分,旨在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為大乘佛教初期闡說般若空觀之基礎典籍;本套書分為六冊,木雕字體、線裝製作,外加函套,高雅精緻,極富典藏價值。
4,000

LG-T-001~006

代號
書名及提要
訂價
LG-T-001

 

參方套書
  25K
         本套書收集參方行旅三十三國之記述,包括島嶼歲月(港島去來之歲月)、三山行蹟(陽明山、光明山、大崙山之行跡)、環宇周行散記(中、日、美洲、歐洲、中東等)以及東西南行散記(烽火連天西南行)等四冊。  
1,200
LG-T-002

 

島嶼歲月
(港島去來之歲月)   25K
         全書分為兩部分,即東西南行後回到香港(1951-1957)及環宇周行後回到香港(1958-1968)兩 階段;每一部分又照地區、採年代編排方式,依散論、隨筆、緣影類別排列。導師文筆不僅富含詩意音韻之美,且文意深遠而多變化;筆端兼融靈秀飄逸之氣與雷霆 萬鈞之勢,吟詠再三,每每震人心坎,給人極生動之感;其「對教育用志之深、讀書之勤、藝術之深湛、趨佛之篤、胸懷之奇」,實足以作為青年師範。
350
LG-T-003

 

三山行蹟
(陽明山、光明山、大崙山之行蹟)   25K
         曉雲法師來台蹟歷三山,即陽明山、光明山與大崙山,而以大崙山華梵校園、慈蓮苑為一生精神心力之根據地;本書以此三山為總綱,只選取具代表性之「短論」、 「隨筆」、「緣影」或「後記」等加以編輯。前後歷經三十餘載,碩多文稿皆已分門別類編成專書,惟本書特具歷史性與紀念性,如〈寶島之行〉、〈重回祖國之因 緣〉乃至〈安慶輪中與法美園〉皆敘述來台之因緣。
300
LG-T-004

 

環宇周行散記
(中、日、美洲、歐洲、中東等)   25K
         本書為《環宇周行前後》出版後,緊接著編理的五本「參方行旅」套書之一。曉雲法師自東西南行而至環宇周行,歷蹟三十餘國,隻影孤蹤,萬里參方遊學,所謂 「一肩行李、兩枝畫筆」,沿途見聞,隨手而成筆記、散論,有時片言數字,但導師敏感於人、事之百態,自是感慨尤深,更以藝術觀想,諮詢各國有關之文教機 構,故收集文稿豐富多樣,就此文字得窺導師昔日之懷抱與壯志,以及藉藝術弘揚佛法之熱忱。
300
LG-T-005

 

環宇周行前後
   25K
         此書是曉雲法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於中國西南行及戰後東南行又環宇周行,蹟及三十餘國,諮詢各國文教藝術,而為以後貢獻佛教教育之參考。周行之後回僑居 地香港,從事佛教文教工作十餘年,後應台灣文化學院敦聘為永久教授,講授佛教哲學、佛教藝術於研究所;同時創辦蓮華學佛園、華梵佛學研究所,乃至最近開闢 大崙山地,創辦華梵人文科技學院(為二千年中國佛教第一所社會大學),恫念現世教育疏於人文素養,為關懷下一代青年,倡言「覺之教育」儒佛思想,指示學子開拓人生光明磊落之坦途。
380
LG-T-006

 

東西南行散記
(烽火連天西南行)   25K
         本書為東南行、東西行兩部分文稿編纂而成,遊方時間實以東南行早於西南行,然以四方正序而稱東西南行。此行所經歷歲月是導師生命中最艱困,也是整個大時代 處於抗日戰爭之困頓時期;書中刻畫導師行蹤所至及其心路歷程,並記載所接處過的人事地物,同時披露此一堅決求道之心;可以斷言今後必有不少研究導師行誼偉 蹟者,將視此書為珍貴史料。   
250

LG-L-001~010

代號
書名及提要
訂價
LG-L-001
 

泉聲
(第一輯)   25K
         本書為游雲山女士(曉雲法師)遊學印度泰戈爾大學時之心語集。全書分四卷:第一、二卷係1946-1950年旅居中、西、北印各地時所記,以先地尼克坦居留最久;第三卷是1950-1951年,遊歷印度中洲及住阿羅頻多哲學院之所感;第四卷則為返港後四年間之隨筆。法師披剃前遊學天竺,寓居聖地,聽心泉之流聲,以空靈詩句記錄之;是一部充滿藝術、哲理與禪悟的作品,字裡行間透露出無盡的生命消息。
250
200
LG-L-002
 

泉聲
(第二輯)(參方行旅之聽泉聲)   25K
         畫家游雲山嚮往泰戈爾詩句「聽心底沙殺作響」,而寫了零碎紙條,回香港後輯成泉聲第一輯,事隔四十三年,曉雲導師的積稿又一大堆,多年無暇整理,本書只是 其中小部分,皆環宇周行各地所寫,自序有:「泉聲處處聽」,但就印度、菲律賓、日本、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希臘各地所寫輯成一冊,天涯海角, 何處無泉聲?真修實學,動靜一如,所以處處聽泉聲。
250
200
LG-L-003
 

泉聲
(第三輯)   25K
         曉雲導師聽心底泉聲而為詩句,積稿與日俱增,今就居港時期部分董理出第三輯,自謂「內容似不一致,因年歲之不同,環境之變遷」。甲篇為第一次自印回港;乙 篇為第二次環宇周行歸來,依止釋門,對佛教道務、教務更為懇切,忙於興學,且要撥冗指導編輯事宜,往往未能如期出書;但導師說若有時間,看看往日之心底語 言,也是愉快的時刻,以心底靈泉分享他人是美事一樁,這是作者的心願。
250
200
LG-L-004
 

泉聲
(第四輯)   25K
         曉雲導師1966年 來台之後的心底泉聲編為第四輯,這三十多年的悠久歲月,留下生活最深厚的痕跡,教學、研究雖忙,但也有心靈的活用,為文、寫畫總是靈思不歇,雖然回台後的 泉聲已不似第一輯的天真逗人,但願讀者諒悉年齡歲月不同之心境。時至暮年,對生命大事之關懷愈是逼迫,「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並非消極,而是積極的勗勉, 當更用心於一切道務、教務與緣務。
250
200
LG-L-005

 

清哦集
  25K
         全書分為一、二卷,為曉雲導師五十五年來隨口吟哦,所寫下的許多四字、五字、六字乃至七字的絕句,也有五言古詩三首,律詩則很少。依禪機之湧現,所以當時 不計工拙,經門人整理抄錄而付梓,過程中自又是一番吟哦與思量。全書編排以曉雲導師多年行蹟之時間、地點歸類,由西南行至東南、環宇周行、香港、台灣的三 山,詩句中得以體會法師一路行來的種種心聲---法味、感懷與即景。
250
200
LG-L-006

 

曉風散記
  25K
         曉雲法師文藝性語言深藏著心靈的創拓性,不僅宗教、藝術,而是對整個文化學術的使命感,其詩文豈容作一般世間文學的解讀?痛惜國家的悲情,是她文章的根本精神;而念念不忘「淑世牽懷德育荒」,那種對青年教育的懷抱與使命,正是她文章的內在風骨。
250
200
LG-L-007

 

語絲
   25K
         是曉雲導師山居的心語,也真是幾番禪話在晨昏;一顆多感而敏悟的心靈,卻處在理想與現實的衝擊之下,這些心境與情境交錯的獨白,正說明導師由文藝而宗教, 更由出世間的宗教心境而迴入世間藝文、教育的心語,其中由善而美、而真,復由真而展現善與美;這種雙向互動、互證的自我運行,內中隱藏著深邃的創作根源與 動力,更是導師詩情、畫想與行願的立體合一。
250
200
LG-L-008

 

三年文集
  25K
         導師對現代教育思潮,始終在不斷關懷之中,時時思索著如何幫助現代青年和社會大眾,並喚起社會人群對許多事情的關心。本書是將近三年來導師於大崙校園接受 訪問的文稿、會議的致辭加以編輯成冊;不僅是對教育的付出,也是對人群的關懷,許多真切的言詞,令人感受到導師對人間的「悲心如海復如潮」。
250
200
LG-L-009

 

園林思想
   25K
         對於蓮華學佛園諸生而言,園林思想、園林文學雖是一種課程,但與一般知識卻是大異其趣;它是一種落實於生活的心靈啟示,也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感格。本書分 為上、下兩篇;上篇包括曉雲導師、程兆熊、彭震球、田博元等師長的大作;下篇則是輯錄學生園丁的文稿,由於大多來自師長授課時的啟示,或因心光之乍現,所 以亦有不少精闢之句。
200
LG-L-010

淨苑隨筆
  25K
         「淨苑」所指為香港郊區沙田之慈航淨苑,曉雲法師環宇周行之前駐錫其間,時任教於頗負盛名之寶覺中學,也創辦第一期雲門學園;當時經常往返大嶼山佛光園, 故此作品亦包含嶼山之行蹟。「隨筆」載其幽居生活或對禪心淨境脈絡的深心耽思,因思培養性情、慎修品學,予人無限啟發。法師再三檢視文稿,一於沙田,再於 陽明山,第三度於大崙華梵,細閱往昔心影之陳跡,切念時光瞬逝,慨然事隔四十載。